2018年西山概况
[作者:西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9-30 11:29 来源:外围世界杯买球]
【自然环境】 西山区位于昆明市主城区西部,是昆明市14个县(市)区之一,因境内有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山而得名。地跨东经102°20′58″~102°43′6″,北纬24°44′08″~25°12′51″。东西横距38千米,南北纵距53千米。辖区总面积881.32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660.49平方千米,占74.94%;坝区面积220.83平方千米,占25.06%。辖区有滇池湖岸线68千米,滇池草海水域12平方千米。东临滇池,与昆明市五华区和官渡区相连,与呈贡区隔滇池相望;南与晋宁县接壤;西与安宁市及楚雄州禄丰县交界;北与富民县、五华区毗邻。辖区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整个地势微向滇池倾斜。境内最高点为位于团结街道的风摆山山峰,海拔2622米;最低点为团结街道蔡家社区,海拔1750米。有大小山脉山峰10余条(座),山脉有西山、玉案山、风摆山、笔架山、状元山、如空山、卷毛洞山等;山峰有棋盘山、卧云山、观音山 、大青山等。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有大小河流20余条,多数汇于滇池和螳螂川。
西山区气候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 13.8℃,年日照 2470 小时,无霜期坝区239天、山区257天,年均降雨量1014.8毫米。2018年,西山区气温较历史平均偏高,降水量偏多,属于一个雨量充沛、光热资源稍欠的年景。年降水量为1085.2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6.0℃,年日照时数为2286.9小时。
植被类型属中亚带植被,以高原湿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植被覆盖率为60%,共有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灌木林5个植被类型。境内矿种有:磷矿、水泥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玻璃用白云岩、玻璃用砂岩、水泥用砂岩、水泥用泥岩、水泥用粘土、耐火粘土、水泥用凝灰岩、铝土矿及钛铁砂矿共12种31个矿区。全区土壤有棕壤、红壤、紫色土、水稻土4个土类,棕壤、棕红壤、红壤、黄红壤、酸性紫色土、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和沼泽型水稻土9个亚类及28个土种。
【区划 人口 】 2018年,全区辖马街、金碧、永昌、前卫、福海、棕树营、西苑、碧鸡、海口、团结10个街道。下辖社区110个、居民小组393个。年末,西山区常住人口为79.2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55.81万人。户籍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9.1万人,占总人口的16.39%。主要世居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回族。人口出生率为11.25 ‰,死亡率4.92‰ ,自然增长率6.33‰。
【经济综述】 201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600.98亿元,增长5.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58万元,增长4.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87亿元,增长7.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6.79亿元,增长5.6%。组织税费收入111.608亿元,同比增收17.456亿元、增长18.54%。工业增加值完成68.86亿元,增长0.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区属)461.79亿元,增长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8.35亿元,增长9.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9万元,增长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万元,增长8.5%。一、二、三产业结构由上年末的0.6︰25.1︰74.3优化为0.6︰24.8︰74.6。第三产业增加值448.41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148.84亿元,增长3.8%;第一产业增加值3.72亿元,增长2.2%。年末辖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86.93亿元,比年初下降4.57%;各项贷款691.77亿元,比年初增长5.76%。年内,制定实施年度经济持续健康跨越发展政策措施56条,兑现扶持奖励资金1.13亿元,表彰企业201户。荣获“云南省县域跨越发展进位县”“云南省民营经济十强县”称号。
【商贸 旅游】 2018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58.35亿元。其中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89户零售额完成146.31亿元,增长9.1%。批发业销售额1465.79亿元,增长55.9%;零售业销售额194.81亿元,增长2.2%;餐饮业营业额5.6亿元,增长3.5%;商贸业固定资产投资10.57亿元。全年引进市外到位资金103.6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448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4.545亿美元,增长85.73%,其中出口1.29亿美元,进口3.255亿美元。在第5届南博会暨第25届昆交会上,西山区与企业共签约项目6个,签约资金583.05亿元,涉及房地产业、商贸业、工业等领域。
楼宇总部经济增长极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保有税收亿元楼宇4幢(10亿元楼宇1幢)、千万元15幢。楼宇经济发展带来显著的聚集效应,上海红星美凯龙、万达、中石油等知名企业地区总部,云南能投集团、云南交投集团等大型省属企业总部纷纷落户西山区商务楼宇,逐步形成优势企业集群化、重点行业集聚化、资源利用集约化的楼宇总部经济发展模式。西山区新认定总部企业6户,总量达到38户。大悦城、悦云天地等商业综合体建成运营,形成南亚第壹城、爱琴海等“六大商贸集聚圈”。全区各类金融机构、涉金融企业超600户,金融业增加值实现48亿元,增长4.1%。云纺文创园、“春雨937”工业遗产文化街区等文化创意项目建成运营,云安会都、云隐西山、南亚NEW·MALL被评为省级优秀文创园区(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45.25亿元。打造智慧旅游“西山区城市名片”,西山风景区等2个4A级景区提升为智慧旅游景区。以“医、药、养、健、游、食”六大健康产业为支撑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西山区昆钢大厦成为昆明市首批5家甲级写字楼之一。2018年招商推介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推介了西山区2018年度招商引资重点片区和重点合作项目,涵盖草海、滇池西岸、金产园区等6大片区和健康养生、文化旅游、楼宇总部等38个重点合作项目。命名产业发展先进单位201家,兑现稳增长政策扶持奖励资金。与43家企业集中签订合作协议,涉及城市更新改造、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生态治理、现代工业等多个方面,协议资金达959.2亿元。
2018年,西山区接待游客1916.79万人次,增长26.61%;旅游总收入288.289亿元,增长36.54%。
【工业经济 民营经济 建筑业】2018年,启动实施工业攻坚行动计划,精细磷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工业三大主导产业稳步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4户,总数达64户,规上战略性新兴企业保有20户,规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37%以上。鼓励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累计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市级技术中心24个。全年工业增加值68.8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同比下降0.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6.8%;重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下降2.3%。
海口工业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9.35万元。全年引进市外内资5亿元,引进外资7000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9189万美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户,新开工项目2个、竣工1个。
全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96.74亿元,增长4.9%,占GDP比重达49.4%。全区在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的私营企业共有3.75万户、个体工商户5.67万户。全区个私企业从业人员24.73万人,增长21.18%。累计培育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23户。做好微型企业贷款贴息扶持工作,为 42户微型企业发放贷款共2269万元。全区累计已有14户企业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24户企业获得市级技术中心认定。
全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0亿元,比上年增长14.29%。完成建筑企业总产值371.75亿元,增长30.85%。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73户,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9.8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35.22万平方米。
【信息化】 2018年,制定加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由腾讯公司、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云南省交通投资建设集团三方共同出资成立的云南腾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落户西山区,推动了西山区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全区纳入行业统计的信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18亿元,其中软件业规模3.92亿元,电子制造业规模2.26亿元;纳入GDP核算的互联网、软件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长56%;全区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户数新增3户,共有8户。
全年共有22个区级职能部门和企业申报信息化项目66个,安排财政资金4380万元,信息化项目增加到62个。在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中打造“智慧西山”综合系统,整合智慧党建、互联网+智慧纪检监察、智慧水务、智慧城管等10个部门业务系统。
【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投入资金3.534亿元,维修城市道路、整治市容市貌、打通“断头路”和加强城市道路与桥梁的养护及改造等,有效提高交通综合承载能力和道路通达性,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功能,缓解交通压力。年内,完成9条断头路的打通工作;完成11条(项)道路新建及综合整治工程。10条道路三线入地工作,完成其中7条道路电力通道(土建部分)建设。完成车(车家壁)明(明朗)路等县乡道路大中修、应急抢险及生命防护工程。6月22日至11月19日,完成南二环西山段(大观河桥至官南立交桥)提升改造工程。
协调推进电网目标任务项目4个,分别为110千伏草海西输变电工程、110千伏河尾输变电工程、220千伏永和(云纺)输变电工程、110千伏春苑输变电工程。协调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光缆1296千米,行政村、自然村宽带覆盖率达95%,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80%,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100米和50米。新增互联网基站382座,全区累计互联网基站总数达1249座,4G网络覆盖率95%,3G/4G用户普及率80%以上。年底,全区移动电话用户157.65万户,固定宽带互联网接入用户35.61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156.74万户,其中4G网络用户数120.96万户。
【农业农村工作】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亿元,增长2.2%。全区粮食种植面积2266.8公顷,产量9839.3吨;蔬菜种植面积1668公顷,产量5.62万吨。引进水果新品种示范8个。
截至年底,12家都市农庄企业完成投资共4.235亿元。全年出栏肉猪9万头、肉牛1086头、肉羊1.1万只、肉禽51.81万羽。肉类总产1109.2万千克、蛋类总产80万千克、奶类总产70万千克,畜牧业产值2.302亿元。完成区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2家。所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病种免疫密度均达90%以上。完成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安装321套,推广节柴灶示范1500眼,建设养殖小区沼气工程1个。生猪定点屠宰检疫、产地检疫率100%。
西山区有农业龙头企业4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区级龙头企业29家。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87.089亿元,增长8.5%;完成销售收入87.109亿元,增长8.6%,带动农户18.57万户。区内云南英茂糖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鲲鹏农产品电子商务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均达亿元以上。
完成“七改三清”项目22个,实施建成美丽宜居乡村5个。完成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全区共有古树名木资源218株,其中一级古树21株、二级古树119株、三级古树78株。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确认土地权属7353.33公顷。
【城市管理】建成“智慧西山”指挥中心,整合网格化监督和鹰眼视频监控,实现市容环境、大气污染防治、河道治理、建筑工地全方位监管。全年修复道路面积共 5.42万平方米,施划交通标线共3635米。整改 “有路无灯”“有灯不亮”道路42条。完成19.69万平方米城中村及老旧小区“提升人居环境工程—宜居微改造”。涉农地区集镇及行政村公厕、集镇自来水供水设施、集镇污水处理设施、街道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以及常态化保洁覆盖率均达100%。
完成建成区范围内新增绿地31.14公顷。完成云投财富中心、水岸青城2个立体绿化示范点建设。完成碧鸡文化广场和盘江西路2个绿化喷雾系统建设。辖区134条道路、17个游园公共绿地和19条河道绿地管养工作及辖区主要道路和重要节点摆花工作全部纳入市场化运作。西山区辖区融城优郡、水岸青城、润城七区、润城十区和昆明市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5个小区(单位)被昆明市园林绿化局命名为“2018年昆明市第一批园林小区(单位)”。
【生态环境保护】 2018年,西山区投入滇池流域水环境整治、“四退三还”、西山区滇池草海保护治理和开发建设工程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和社会环保投资共19.858亿元。四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率100%。西山区内昆明第一、第三水质净化厂管理减排项目共削减化学需氧量3.57万吨、氨氮2806.58吨 。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100%。完成大观河、西坝河地表水断面自动监测站房建设,10个街道空气质量PM10、PM2.5在线监测系统建设,马街、春雨路、草海片区PM103个简易空气质量在线监测系统建设,3D可视激光雷达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建设,棕树营老旧小区雨污管网改造二期工程。
全力攻坚滇池治理,投入6亿元实施21个滇池治理项目。建成6个入湖河道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及53个视频监控站点,河道管理科学化、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黑臭水体整治成效明显,车家壁岔沟、郑河路沟、渔村沟、老运粮河水质得到改善。生态修复关停矿山20个,完成关停矿山及其他采区治理修复278.8公顷。强化空气质量监测预警,实现空气质量在线监测系统全覆盖。
【教育 科技】 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70所(含度假区)。其中小学72所、完全中学13所、初级中学8所、高级中学2所、幼儿园146所、中职学校10所、特教学校1所(昆明市盲哑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15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教育科研中心1所,在校学生共13.73万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10.27亿元,增长10.88%。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投入7.95亿元,增长7.22%。建成团结民族中学、谷律民族中学、团结谷律中心学校朵亩分校3所学校校舍8146.42平方米。全年新增教学楼、综合楼、食堂等教学用房总计1.33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2.93亿元,新增学位1680个。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补助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3451.88万元;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补助274.81万元,惠及城乡学生2782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投入资金共865.2万元,惠及学生1.08万人。落实职业教育奖补政策,发放中职学生省政府奖学金和中等职业教育一、二年级在校生国家助学金约3007万元,惠及学生1.5万人。
2018年,科技计划项目立项34个,投入区级研发资金410.4万元,带动企业投入项目资金2021.45万元,项目为企业实现产值 8.459亿元,总产值13.088亿元,销售收入5.606亿元,上缴税收4012.5万元。培育各级各类创新主体及平台共76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43家。年内新增昆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室1家、昆明市第六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昆明市第十一批科技创新团队3家、区级专家工作站11家。
【文化 卫生】 2018年,西山区共有业余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86个。积极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和校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年开展文化节系列活动共2800余场,推出“图书五进”“西山文化大讲堂”“我们的节日元旦、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惠及全区30万余人次。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区”等非遗传承文化系列活动15次。全区10个街道办事处文化站、105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成展览、游园、培训、演出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1700余次。新公布“李培莲墓石牌坊及墓庐”等8项第五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入选中科协发布的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传承人张元昆获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命名,成为西山区第一位国家级命名的传承人。
年末辖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45个,其中省级医院2个、市级医院2个、部队医院3个、民营医院3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个。医疗卫生机构共有病床1.33万张,其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设置床位数1.08万张,营利性医疗机构设置床位2491张。国家财政性卫生经费投入1.713亿元,增长 24.95%。基层医疗机构经费投入5641.66万元,增长 32.8%。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267个,签约12.33万人,覆盖率30.2%。创建云南省省级卫生村4个;创建昆明市卫生社区1个、昆明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2个、昆明市无吸烟先进单位2个、昆明市健康社区1个、昆明市健康单位1个、昆明市健康家庭1个。将医养结合融入“大健康”发展战略,建成昆明广福养老中心、昆明市西山区大观怡养中心、云南老年之家敬老院、昆明市西山区西仪敬老院4个集养老与医疗服务为一体的医养结合机构。
【民生保障】2018年,西山区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54%。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99万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8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5%以内。全区基本社会保险参保103.31万人次,其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9.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8.53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8.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2.9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11.77万人、工伤保险参保9.9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12.24万人。组织劳动力培训1.05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69人。为4592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社会保险补贴1662.3万元。全区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5218户6717人,发放低保金共4579万元。特困供养261户264人,供养经费262万元。社会医疗救助2.25万人次669万元,资助参保3896人151万元。年末拥有公办老年养老机构3个;民办老年养老机构23个,床位共2874张。
为全区城乡居民中的三、四级残疾人3685人购买医疗保险66.3万元,补助全区残疾人购买养老保险1549人15.5万元;为135名义务教育阶段、特教学校在校残疾学生和考取大中专、高中学生124名提供“扶残助学”32万元。对辖区419名处于就业年龄段(16~59周岁)且无业的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开展政府购买托养服务,拨付托养经费共100.22万元。
持续推进“挂包帮、转走访”,建立相对困难群众脱困出列机制,2015年确定的15个发展相对滞后社区、60个相对困难小组共534户相对困难户全部脱困出列。